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在過去 30 年中,肥胖及第二型糖尿病等慢性代謝疾病的罹患率迅速攀升,儼然已是嚴重的公共衛生議題。研究發現身體質量指數(body mass index, BMI)與睡眠時間呈 U 型關係,睡太少或睡太多都容易肥胖,但其中睡眠不足是導致代謝紊亂,使慢性病迅速增加的原因之一。
越來越多研究顯示長期睡眠不足與多種健康問題相關,包括心血管疾病、肥胖、糖尿病和心理健康問題,每晚充足且安寧的睡眠是身體健康的不二法則,我們先理解睡眠的分期,大家可以感受一下自己的睡眠階段。
睡眠分為快速動眼期(rapid eye movement, REM)和非快速動眼期(non–rapid eye movement, NREM)。NREM 又分為三個階段:N1、N2、N3。N1 是入睡階段,N2 是輕度睡眠,而 N3 則是深度睡眠或慢波睡眠。
被稱為矛盾睡眠或夢境階段,是記憶鞏固的重要時期。在這一階段,大腦活動與清醒時相似,但肌肉放鬆,產生夢境。
大部分睡眠時間都是 NREM 睡眠。其中 N3 階段,也稱為慢波睡眠,是身體修復和恢復的關鍵時期,通常不會做夢。
一個完整的睡眠週期包括 NREM 和 REM 階段,從淺睡(N1)進入深睡(N3),再回到淺睡,最後進入 REM 睡眠。每個睡眠週期大約持續 90-120 分鐘,一個晚上通常會經歷約 57 個這樣的睡眠週期。
圖一、睡眠週期
睡眠不足使得葡萄糖代謝也受到干擾,研究發現短期的晝夜節律失調會使餐後血糖上升,可能原因是由於胰臟β細胞功能下降或胰島素敏感性降低所導致。而長期的慢性晝夜失調導致長期血糖失調,則可能是因為皮質醇(cortisol)的改變而導致胰島素阻抗,皮質醇為腎上腺分泌的糖皮質激素,在應付壓力時扮演重要角色,所以又稱為壓力賀爾蒙,皮質醇分泌會根據生理時鐘而有動態的分泌,正常來說皮質醇早上濃度最高,使精神較佳,夜晚最低,才能讓身體慢慢放鬆而進入睡眠狀態,但當處於高壓生活下,會使皮質醇夜晚分泌依然很高,使得身體仍處於亢奮狀態,導致無法放鬆甚至睡眠障礙。
圖二、晝夜節律、晝夜節律失調與葡萄糖耐受之示意圖
在美國一交叉研究中,招募 14 名平均年齡 28 歲的健康成人,進行兩個不同睡眠時間的 8 天研究,以探討晝夜節律正常(晚上睡覺)與失調(白天睡覺)對葡萄糖代謝的影響,結果發現當晝夜節律失調時,總睡眠時間減少,且體內的褪黑激素濃度降低、餐後血糖增加、葡萄糖耐受性降低、胰島素敏感性降低、游離脂肪酸濃度增加,由此可知晝夜節律失調會影響賀爾蒙及葡萄糖耐受,進而使血糖增加。
在荷蘭一研究中欲探討睡眠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之影響,招募 172 名平均年齡為 66.4 歲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,共進行 7 天的研究調查,結果發現參與者平均睡眠時間為 6 小時 29 分鐘,主觀睡眠質量較差,約 15% 的受試者有使用安眠藥,其中睡眠時間與糖化血色素(glycated hemoglobin A1c, HbA1c)相關性最高,當睡眠時間越短時其體內糖化血色素越高。由此可知,睡眠對於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是一件重要的事,避免睡眠時間過短為血糖控制的重要焦點。
睡眠障礙已經成為文明病的一種,有些是習慣性熬夜、有些是難以控制的失眠。過去我們對熬夜或失眠總不以為然,只覺得就只是睡太少之後補回來就好;或是對於睡不好太過在意,越是在意就更睡不好導致失眠的惡性循環。在睡眠科學中建議,讓體內中心溫度與皮膚溫度接近,比較容易入睡,因此睡前快速沖個熱水澡使身體內外溫度一致,是個促進睡眠的好方法;另外研究也不建議睡前大吃大喝,也會因為攝食產熱效應而影響了入睡。挑選自己習慣的床墊、睡前避免藍光刺激(使用手機電腦等)、讓身體保持溫暖,這些都可以改善睡眠品質。
良好睡眠習慣對於健康的影響深遠,有時候夜裡安靜、個人的 me time 的確是很享受的一段時光,但適度地調整生活節奏,例如本來夜裡兩點睡、早上七點起床,可以修正為 11 點前上床睡覺、但提早在四點至五點起床,也可以有一段安靜的個人時間,早上出門時也比較從容,讓一天的開始都是優雅健康的。
如果想看更多,歡迎前往追蹤 吃出影響力-營養系劉沁瑜老師 FB 喔!